8篇SCI一區和二區高水平論文🎅🏼、太赫茲功能性器件技術和強輻射源方面的突破性進展……2017年9月👎🏿,學校與莫斯科大學共建“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”,短短兩年☸️,國際聯合實驗室交出了這樣一份亮眼的成績單🦐。
“中俄兩校共建實驗室📯,關鍵詞就是‘優勢互補’和‘引智’,引入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,提升學校國際科研合作能力和影響力🚣🏻♀️🚄,從而支撐和服務‘一帶一路’戰略💂🏻♀️,助力上海科創中心建設”,國際聯合實驗室負責人朱亦鳴教授說道。
莫斯科大學科研團隊與朱亦鳴教授在滬江園合影
優勢互補 賦予“光”更強的力量
0.1秒👍🏻,太赫茲波譜液體檢測儀就能“看”到液體中是否有安全隱患;掃一掃,太赫茲人參皂苷檢測儀就能“捕捉”出中藥材的有效成分🤗,這都依靠著太赫茲波的力量。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近期在《Photonics Research》發表的最新科研成果🐚,則打造了太赫茲波的“增強版”😬📞,在強場激光與物質相互作用輻射太赫茲波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,而這只是聯合實驗室的眾多成果之一。
“就像電燈泡越亮🤚🏽,它能夠照明得就更清楚”,國際聯合實驗室成員、青年教師趙佳宇介紹道🧱:“我們采用‘液氮’作為激光電離介質,在產生強太赫茲波的同時🈲,探索新的物理機製🔮。太赫茲波越強🦹♀️,在後續的應用中🤜,無論是安檢、生物醫學🏊🏻♂️、國防等領域,都能夠提高檢測的效率和靈敏度。”
聯合進行實驗
圍繞新型太赫茲源🙆🏼、太赫茲非線性效應、強場太赫茲技術等國際前沿課題,國際聯合實驗室目前已發表了8篇SCI高水平論文,創新成果的集中迸發則有賴於雙方的“優勢互補”。我校擅長太赫茲系統研發和基於這些系統的應用研究🐟,莫斯科大學則是太赫茲理論基礎研究方面的佼佼者,朱亦鳴教授說:“通過建設太赫茲技術創新國際聯合實驗室,實現工程化與基礎理論的優勢互補,這些成果也為後續太赫茲波的應用開拓了更大的想象空間。”
雙方進行學術研討
強強聯合 打造創新因子孵化器
隨著“一帶一路”國家戰略的實施,對光學工程以及現代光學技術和相關理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作為太赫茲技術方面的“優等生”🚴🏻,我校和莫斯科大學強強聯合,以頂尖科學家的帶動與引領🧑🧑🧒🧒🦹🏼♀️,打通科技創新鏈的不同環節。
事實上🙋🏼♂️,雙方的“姻緣”由來已久,在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光電學院院長莊松林的邀請下🌖,莫斯科大學Alexander Shkurinov教授和莫斯科大學終身榮譽教授張希成多次來校訪問,為師生開設學術講座,並在學生交流、技術合作等方面達成合作意向🫖,早在2016年,雙方就共同申請了美國自然科學基金(NSF)和俄羅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(RSF)的國際合作項目🚹,國際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更是宣告雙方正式“牽手”😀。
國際聯合實驗室於2018年9月揭牌
學校每年投入專項建設經費用於支持實驗室建設😟、日常運行和科研經費,莫斯科大學科研團隊則帶著實驗設備“入駐”我校實驗場地。國際創新資源和創新力量的集聚為科技創新註入了更多活力👩🏿✈️,“你會發現有的成果第一完成單位是速盈平台🍠,但第一作者可能是莫斯科大學團隊成員,這就是‘引智’的成果🍱。”朱亦鳴教授說道。
太赫茲領域“最強大腦”的合作也為人才培養、青年教師發展搭建了平臺。國際聯合實驗室成員、青年教師趙佳宇剛剛結束了在莫斯科大學的學術交流。“我們了解同行的成果都是看文章🪨,以往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只能發郵件請教,很難討論清楚💁🏼♀️,但有了聯合實驗室的平臺,雙方當面交流👨🏫,加深了我對文章的理解,充實了自己的知識儲備。” 趙佳宇說道。
我校青年教師在俄羅斯大學開展學術交流
科學的探索無止盡,“一帶一路”上的科研“牽手”也在持續推進,力爭產出更多的前沿科研成果👐,朱亦鳴教授表示:“下一步👩🏻🦼➡️,希望能夠借助聯合實驗室,積極探索國際合作新模式🧑🏽🍳,為‘一帶一路’戰略和上海科創中心建設貢獻速盈智慧。”
來源:學校官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