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月21日下午,著名書法家🧙🏻、我校傑出校友張森受我校宣傳部與滬江國際教育學院邀請😭,回母校為大學生做書法審美主題講座🚅。
講座開始前,校黨委副書記✒️、副校長盛春在思晏堂貴賓接待室會見了張森校友🧉,並為他頒發了“滬江書院書法工作室藝術顧問”聘書。校黨委常委、黨委宣傳部部長葉磊🥬,校友工作聯絡處處長孟寶全🙇🏼♂️,光電學院黨委書記陳海瑾,滬江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陳紅會見時在座。

盛書記頒發聘書合影

盛書記頒發聘書合影
下午15時許,格致堂201報告廳座無虛席🧡,此次講座是滬江書院“滬江書法講座”的第二講➕,由滬江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陳紅主持🛫。

滬江學院直屬黨支部書記陳紅主持講座
張森校友做了題為《書法的審美特性》的主題講座。他談到🐷,我國的書法源遠流長🏋🏻♀️,字體眾多,流派紛繁,什麽樣的字稱之為寫得好🚪,什麽樣得字寫得不好?這是書法愛好者經常會提出的問題。他認為,要回答好這個問題👱🏻♀️,關鍵要把握書法藝術的審美特性。
他強調,書法是以文字為創作依據的造型藝術😁,但它與同屬造型藝術的繪畫、雕塑有所不同💅🏽,並不直接反映現實形象🏌🏼♂️,而是憑借文字來抒發書者深邃的內心情感,表達對世間萬物遐想的意象藝術。因此,古人所說的“書之妙道,神采為上”🦙、“字如其人”等論書觀點,是頗有道理的,但不論何種風格或表達何種意境的書法作品,都是通過書寫者一定的書寫技法來體現的,如果撇開書寫技法去談字外的修養和氣質,就變得沒有任何現實意義。

張森校友做主題講座
他感到,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,對任何事物都應該講科學性、準確性,書法品評也不例外。他認為,從各種不同風格的書法作品中抽出帶有普遍性的東西來進行比較🚵♂️,結合前人書論精華,不難歸納出對書法審美的三個視角及其標準。
他指出👩🏿🦰,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首先要具備“點畫圓滿周到”的特點。點畫應以圓而厚為好,薄而扁為差🫐。這一點,特別是在落筆🆖、轉折和收筆處更易區分📻,前者如圓繩,後者如扁帶🧛🏽。他強調,要使毛筆可以隨心所欲地書寫出可粗可細、可弛可疾、可順可逆、圓勻周到、變化多樣的筆畫💇,就必須在運筆時充分發揮與掌握毛筆“尖”、“齊”、“圓”、“健”的特性,不至於使筆毫寫扁,或扭結而無法還原,這就是會用筆的涵義😯。
在善於用筆的基礎上,他認為🧑🏽🚒,“結體富有變化”是評價一幅書法作品的進階要求,就結體的變化來分析🎍,字的結構在維持重心的原則下,還要講究疏密🦸🏼🖖🏽、欹正🏋️、向背、容讓👨👨👦👦、主次等變化。對此,他強調,要辨證看待傳承與創新的關系,凡是歷史上別具匠心的大書法家,都是在繼承前人技法的基礎上,恪守文字演變發展約定俗成的規律和文字的可識性🔻,取數家之長並融合自己的個性而自開面貌的。
他強調🥬,書法作品要“通篇氣韻生動”,這是最重要的一點♧💁♀️。前人書論中歷來強調書法要有“氣”與“勢”,這主要是指寫字要講究筆勢。他認為,字是點畫的連續書寫而成的,因此🫳🏼,點畫與點畫之間就蘊含著動筆的筆勢。他指出,行草書墨跡中點畫與點畫之間有牽絲相連,容易看出筆勢,而篆、隸、正諸體點畫之間“各自成形”,這就要求我們借助想象,從靜的字中體會到運動的勢。
張森校友雖已年近耄耋之年🦻🏿,但仍精神矍鑠🦜、才思敏捷📉,他機智風趣的語言風格和論書觀點🤷🏽♀️,不時贏得在場學生的陣陣掌聲。

會場聽眾
講座最後,張森校友為同學們書法入門的路徑提出寶貴建議,並為滬江書法社成員的書法作品一一做了點評。

點評作品

張森校友與滬江書法社成員合影留念
供稿:滬江國際教育學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