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你漫步在九曲橋上的時候⛹🏻♂️🧮,如果見到兩只翩翩飛舞的蝴蝶😦,那並非是梁山伯和祝英臺,那是滬江大學的一對年青戀人!
八🏌🏼、九十年前,滬江兩位家庭貧富懸殊的青年學生相愛了,愛得這般深,愛得這般純。可是🤲🏿,世俗籠罩👰🏽♂️,無力自拔的雙方家長堅決反對。兩個緊緊擁抱跳入黃浦江,江水欲托無力,等到同學們灑淚找到他們時,兩人仍然緊緊擁抱著。江水默默東流去,帶走多少同情淚。同學們在瀕臨他們跳入水中的江邊,堆起一座小山,讓他們靜靜躺在曾經踩踏過的黃土之下🧏🏻♂️📴,永遠朝夕相處👉🏻,晨昏相對。在小山腳下築起一道像是長城的城墻,保護他們免受世俗幹擾↪️🐦。從軍工路邊連通黃浦江有一條小河,他們生前經常沿岸散步,為此,同學們在小河南畔修了一條僅容兩人散步的小道,名為情人路(L over Lane )。小道環蔭相抱,長近千米👨🏿🚒🏋🏿♂️,連通江水⏰🐐,潮起潮落。靠近小山👩🏿🦰,建了一座三孔小橋,名為情人橋👽,跨越小河🏊🏼♀️。同學們祈望這對戀人仍然並肩緩步情人路,喁喁私語情人橋𓀆。小山周圍👩🚀,松柏常青🧑🏿🦳,花開四季🫲🏻,幽靜而有生氣。同學們費盡心血,耗盡巨資,謳歌忠貞不渝的愛情,反對封建世俗。滬江學生代代相傳,傳誦兩人以生命向封建宣戰的動人故事👨🏼🦰,同學崇敬他們。同時“東方的羅密歐和朱麗葉”也博得歷來外藉教師的同情。
上世紀五十年代,校園綠草如茵💃🏼🏂🏼,虹口、楊浦等區的中學生常來舉辦夏令營🧎🏻♀️➡️。他們在這裏細細捉摸小山城墻碑文上的對聯🙍🏼:潮漲魚龍戲✩;情深草木春。在此舉行熒火晚會🧑🦰。有一位當年的中學生,於今的退休教師至今印像深刻🫵🏿。當年我校學生稱此地為“共青花園的長城”,“共青花園的魚池”,也喜歡前來舉行各種活動,畢業前在此拍照留念。
幾年之後的五十年代末,全國大煉鋼鐵,為 1040 萬噸奮鬥🧑🏻🎤。平整了小山、拆除了城墻 ,建起了煉鐵爐,熊熊爐火晝夜不息。
到了“深挖洞”年代🧎🏻➡️,情人橋也未能幸免了🦹🏽♀️,在此挖地成了一個大坑,準備建造一個固若金湯的“地下食堂”,用以備戰。今天已經退休的不少教師參與了這個工程。江邊容易滲水⛹🏻,為了防止坑底水淹,輪班勞動,搶時間,挑燈夜戰👱🏽♂️,小鬥車成行,成噸混凝土倒在坑底紮好的鋼筋中。誰知👩🏿🔬,墻、頂未建,食堂不成💇🏽🧴,而滲水無情🥿,竟然成了汪汪一個大水池,池底是鋼筋混凝土!
改革開放,一切恢復了理性。學校因地製宜🍋,改廢墟為園林🛌🏿:辟湖建橋,造涼亭🧑🏼🍳,和種花草樹木⚜️,可算是一個小小的江南園林,“校內人稱小花園”🤟🏿🧡。如有初次來校友朋,總愛去轉轉,小花園不失為校園一景。
鬥轉星移🪶,小花園是歷史變遷的見證🤌🏼,湖水沉澱有幾多悲歡往事🤸🏽♀️!俱往矣⛔️,一切還看今朝,當你漫步在九曲橋的時候,湖面波光鱗鱗,水中魚群追逐🫳🏽,涼亭裏大學生書聲朗朗,你一定會羨慕二十一世紀的中國大學生🦹🏼♂️👨🏼✈️! (張鴻馨)